
《长城》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城》教学反思1学生对于长城都比较熟悉,有的在电视上见过,有的还亲自爬上了长城。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让学生感悟长城的气势和伟大。学生对课文的一二段,都比较容易理解。课文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比较积极。我在讲授第三段时,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修筑长城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引导同学说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由于学生预习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预习效果不好。例如“垛子”,我采取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让生自己感悟词语的意思。在课堂上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让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静心的思考,能够自如的表达,就更好了。教师关注面不够广泛,忽视了一些学困生,以后要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长城》教学反思2《长城和运河》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把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颂扬均凝聚在诗文中。
在教学此文第一节诗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爱国情感,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教学伊始,我先范读,在学生大声读本节诗后我问:“我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谁来读读有关的诗句?”当学生读完“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时,我再问:“读这两行诗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文中蜿蜒是什么意思?”我让几个学生谈后,又说:“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龙之巨大?”“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我让他们同桌赛读、小组读、再齐读。教室里书声朗朗,学味很浓。“读了这几句,你感受到了长城什么特点?”(雄伟壮丽)“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城起于哪又止于哪呢?”接着让学生简介山海关和嘉裕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呢?”学生接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后,我说:“我们勤劳能干的祖先,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这世界奇迹,你们对此有什么感想?”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说:“那就请你带上深深的敬佩之情来朗读最后两行诗吧!”之后我让学生齐读整节诗,要求根据诗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表达民族自豪感。最后分组赛读,然后熟读成诵。
我觉得这样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朗读时注意想象画面,配上动作,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披情入文,促进了他们对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感悟。
《长城》教学反思3《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我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长城》教学反思4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和朗读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思考。不过,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特别在第三自然段 ……此处隐藏7719个字……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
2、学习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了解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于是我设置的步骤是: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长城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了解了它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充分的读书后发挥想象,“你站在长城上,想说什么?”以想象促说、促读,充分感悟中心句,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对文本的拓展,我选取了一首诗歌让学生吟诵,旨在让学生的激情再一次砰发。但是没来得及,使整节课不是很完整。
通过这次联教课,通过黄校长和老师们的评课、议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也就是说这种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点拨,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践,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如果我们教师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也许就是古人所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另外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都认识到了有形的长城的作用是抵御外强,保卫国家主权。课文中长城的知识点学生也许能掌握得很好了,但长城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象征,我们国歌中就有这个新的长城,但是我没有利用这个契机,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更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感教育,从而进一步挖掘、引申出文章的更深层次主题──在我们心里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保捍卫、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样才能将课堂提了一个高度,学生胸中回荡的熊熊爱国豪情才根深蒂固,长城的精神才会世代传唱,永放光芒。
《长城》教学反思13课堂注重了学生语文基础技能的训练,如找动词、句型转换等;但朗读训练还不够,读得太少,如“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等句,在课上我只是让学生找关键词体会,但没有展开练读;另外,整个课堂,学生说得太少,我说得太多,比如课外资料的拓展,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上展示,老师补充,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长城》教学反思14《长城和运河》是本册第一篇课文。“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开学以来第一课非常重要。因此,我很认真的研究了这一课教材,熟读了课文,一份比较成熟的教学流程了然于胸。
课前,我精心设计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上课时,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先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长城和运河的资料,并教给学生如何整理资料。由于文章比较简短,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看图和一遍遍走进文本,具体形象地感受长城和运河的绵长及其雄伟壮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古代劳动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在感受了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观之后,我又让学生把一、二节诗对照起来,学习文章反复的写法,并以文本为依托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交流“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并说说他们的奇异景象。”
总体感觉本课的教学比较满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促悟,读为主导。如果课上再多放手,再尽量多地体现“先学后教”理念就更好了,今后会多加注意。
《长城》教学反思15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充分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收集了大量有关长城的图片,音频,视频,运用了爱剪辑等软件。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结构,“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在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还剪辑了一个视频插在中间。在体会劳动人民辛劳与智慧之后,我设置了一个说话环节,让学生来赞美劳动者。最后进行总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朗读比较拖上。
2.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不够熟练,今后还得努力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