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1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学习中借鉴了别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认为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生物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表面上看似乎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物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如何做”就行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一切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第三: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四:生物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众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被公认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成了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交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2记叙文材料的安排中,材料与中心关系密切,能体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第一次真好》主要抓住两个第一次:第一次看到结实累累的釉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小鸟来写。这两个第一次内容简单却写的各有特点,详尽精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详写和体现中心的关系,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接受。文中另外的六个第一次都是用一句话加以略写,这既是对前面两个第一次的内容的补充,也使文章内容更加的充实丰满,能更好的体现中心。教学中学生都对这几个略写的第一次印象特别深。因为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往往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记叙的事件常常就是详尽有余而精练不够,所以这几个略写的事件指导对学生启发很大。
在分析文章事件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心指导学生为什么如此安排,让学生明白材料和中心之间的关系。由于本文材料的详略安排特点明显,所以课堂教学中以此为例安排的作文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时的教学,对第一次的作文介绍自己的习作进行再次的修改,注意详略安排和中心关系,要求材料详实,中心突出。由于指导到位,所以学生的修改作文进步较大。
这堂课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作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没有一个完整训练体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住所给文章的特点找准入口进行作文教学,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这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3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教学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旦学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才真正属于学生,学生也才会积极地参与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发动学生去参与讨论,去搜集信息。因此,不管我们手中拿的是哪种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 ……此处隐藏9651个字……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15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时精心安排,做到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于合作学习。要留给学生时间,进行充分讨论,在谈到中西绘画的区别时,学生通过合作,自己总结很很多方面的区别,甚至提出了我备课时忽略的细节,效果出乎意料的得到,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为了主体,而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得到让人惊喜的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技巧。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真正作到师生想融。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高质高效教学模式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要认真反思一下,以便掌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16《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挖通察看引导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17教读本课为了让学生学而有趣、学有所悟、学而得法,在教学方式上,执教者力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积极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力争通过作品的例读和学法感悟,起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之功效。但是,“授人以渔”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带着镣铐亦步亦趋的跳舞,而是要教师通过激发学生“临渊羡鱼”的欲望,水到渠成的点拨,让学生在例子的导引下自觉地悟法,自觉地“退而结网”,自觉地“下水游泳”。本课的教学,只是为学生以后阅读美文打开一条门径,至于登堂入室,洞幽探微,体味美文的灵动与纤巧,则需要学生在多读多悟中去体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还不能很自觉、很自然地认同这种学习方式,也不敢大胆的展示自己,老师调动激情的手段方式亦不够多样,因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积累,只有通过以后潜移默化的美文熏陶,才能让学生体味阅读美文的情趣。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18这节课我最花心思的还是如何利用好这篇小短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讲完之后问学生:谁愿意把你们难忘的第一次讲给大家听,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讲第一次做饭,有的讲第一次表扬,第一次考第一名,第一次———所有的同学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第一次,可是他们只能讲有益的第一次,不讲不太光彩的第一次。后来,有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你有没有难忘的第一次?能不能讲给我们听一听?”这话一说出,同学们纷纷响应,都让我讲第一次的故事。于是我给学生们讲了我的一个第一次:小时候妈妈第一次让我去买盐,当我看到糖时,我忍不住就买了糖。回到家,你们说是什么结果啊?大家哈哈笑了。说挨打呗。原来老师也有可笑的第一次。于是,同学们才真正敞开自己的心扉,讲述了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偷妈妈的钱,第一次上网吧,第一次撒谎等。于是,老师很自然的得出结论:生命中有许多第一次。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不可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免。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中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次,开拓生活领域,增加人生阅历,让生命更加多姿多彩。水到渠成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堂课的经历让我深思: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种和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平台,课堂应该是平等互动的,教师应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更新观念,平等交流。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用语使课堂产生魔力,激发学生更投入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并结合身边的实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积极上进,勇于进取。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