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教学反思1《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作者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天,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同时利用多媒体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利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发现如下几个方面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2、春天各种美景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品读。
3、学生相互评价。
但也发现了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1、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
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农村七年级学生以前接触多媒体比较少,因此学生的兴趣有点过多的被课件吸引了。以后多用一些应该会好些。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个问题: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学生激情高起来的时候没有能很好的调控好,使个别环节用的时间过长。使后面的教学完成的不是那么到位。
《春》教学反思2提要:新课程七年级语文课文《春》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文章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本次反思主要通过《春》的第一个教学课时,力图表达在课堂上如何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这一新课程理念。
我设计的《春》的第一课时是一堂品读课,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开始上课导入新课后,学生展示积累的有关描写“春”的古诗文,四个字的美词、俗语等。它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感受这篇优美散文的构思之美。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发问,互相解答。这下课堂热闹起来了,学生提的问题非常之多: 生问:作者为什么不说小草光明正大地长出来,而是“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生答:这里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说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长出来了。
生问:“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义是什么?
生答: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满了希望,但要抓紧时间,把握时机。
生问:“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能否换成“叫”?
生答:不行,因为“叫”只有听的意思,而“闹”字不仅有听到,还有看到的。
教师总结:解答得非常好。“闹”字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叫,还有蝴蝶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色。如古诗文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这个意思,真是一字传神。
生问: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春天,为什么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答:因为三个比喻句按人的成长过程来排列,这样排列整齐,很醒目。
生问: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到人?
这时全班学生沉默了,我及时引导说:“怎么样,没有同学会解答吗?需要老师帮助吗?” 学生们都喊“需要。”然后我解答道:“写景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人们热爱春天,在春天里,人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现春天的奋发向上。”
一个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又一个个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解答,学生们争着抢着提问,各抒己见,同时还兴致勃勃地听着别人的见解,老师的点拨。下课时间到了,学生还迟迟不愿结束这堂研讨课。
分析与反思: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
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春》教学反思3《红楼春趣》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一回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先是填柳絮词,后来因为发现一只挂在竹梢的风筝,于是在黛玉的建议下,众人开始放风筝,感悟红楼群芳放风筝的童真童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猜谜起兴,图片导入。
课堂导入,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最有效果。学生都喜欢猜谜语,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出示“风筝”的谜语,学生猜出来后,我立即出示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放风筝的乐趣,随后导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一段放风筝的精彩描写,让我们快去看看吧。”用这种方法,直观、形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活跃思维。
2.教学收获(思得)
……此处隐藏9810个字……,杨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开了对话,使学生在心灵互换中有了写作的冲动,此时老师叫学生起来和他们开始对话。泉水叮咚叮咚说:来吧,你看这多美啊,有鲜花为我做伴,我们一路欢声笑语……蛙咕咕着说:快来参加我们的电声管弦乐队,《春之歌》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鲜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可热闹了,学生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与丑、善与恶,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述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春》教学反思13《春到梅花山》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欢乐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孩子们逐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借助多姿多彩的幻灯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美丽娇艳的梅花照片是很受低年级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为了让孩子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我把各色各样的梅花图片制作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让孩子们大饱眼福,孩子们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就又有了全新的启示,读得更加朗朗上口,在讲解涌动的.人流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来梅花山游览的游客之多,那种川流不息的景象,我也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图片,把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一个“还没有”,一个“就”,让人联想到了“春暖花开”这个词,梅花与众不同,它不怕寒冷,在早春就怒放了,展现了它独特的美。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学生说出梅花开得早,从而我引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教育孩子要学习它的高贵品格,接着学生找出满山这个词,让学生体会花开的多。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然后让孩子走上讲台和我一起表演,再加以想象配合图片理解“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深刻体会了这句话的意思。在讲尽和挨、寒时,我通过随文识字,给学生讲解汉字的起源,以及这个汉字的含义,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课文,会有更大的提高。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多,在读的形式上我注重个别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在教学中还是存在遗憾的,比如孩子在字词的复习上有字音读错的,在拓展延伸上虽然给孩子拓展了一些有关梅花的诗句,但留给孩子展示的时间还不够,应该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在读书的指导上,我的范读没有起到作用。孩子读书不到位的时候应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引导和示范 。
《春》教学反思14《春到梅花山》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课文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词句值得学生细细去品味,教学时我借助图片紧扣词句,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
在读到“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句中有一个动词“挨”,“挨”是什么意思呢?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让同桌小朋友做“挨”的动作,只见学生你靠着我,我靠着你,他们在亲身实践中理解了“挨”的意思。“晶莹透亮”一词是本篇课文理解上的难点,我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以理解:“你们看到过什么东西是晶莹透亮的?”大家的思维一下就活跃了“露珠是晶莹透亮的。”“冰花是晶莹透亮的。”“小雨点也是晶莹透的.。”“钻石也是晶莹透亮的。”于是,我趁热打铁:“是啊,这一朵一朵的梅花就像清晨的小露珠,美丽的冰花,闪亮的钻石一样晶莹透亮,美得无法说出来。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有了对“晶莹透亮“这一词语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课文最后写到“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欢乐的海洋”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时我结合上面“看花的人流”启发学生想象人们在干什么?有的说“人们在看粉红色的梅花。”有的说“人们在闻淡淡的花香”“人们在梅花旁拍照”“有人在画梅花”“人们在看一片片的梅花”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读到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听“梅花真美啊!”“我真想现在就去梅花山看梅花。”“我真想在梅花树下拍一张照啊!”此时我总结到:是啊,梅花山上的梅花那么多、那么美、那么香,才吸引了那么多看花的人,就连我们小朋友也吸引过来了,所以梅花山成了——学生马上接到“欢乐的海洋”。相信此时学生心中那欢乐的海洋景象一定是丰满的,那里有花、有人、也有自己了。
我想,理解词语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词语有一定的困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理解。
《春》教学反思15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