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手指》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01 16:20:41
《手指》教学反思汇编15篇

《手指》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手指》教学反思汇编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手指》教学反思汇编15篇1

本周是我们新教师的成长课,我选择的是小班的美术课,一节手指点画课。选择的材料是《小蝌蚪》,小蝌蚪成群结队地在水里游,圆圆的、黑溜溜的身体,短短细细的尾巴。幼儿对此很感兴趣,往往会认真地看上好长时间。本课让幼儿用手指随意地点画小蝌蚪的身体,用油画棒添加尾巴,这样的作画,幼儿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仔细地分析了教材之后,我又设定了两个活动目标,分别为1、学习用手指蘸色随意地点画蝌蚪的身体,用棉签棒添加细细的尾巴。2、培养幼儿手指作画的兴趣。活动重点为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指蘸色点画蝌蚪的身体,用棉签棒添加细细的尾巴。活动难点设定成了圆点与短线的连接。

其实这是一节很有趣的美术课,在课前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整个活动下来,却不如我自己设想得那样满意。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的,后来由于我自己再示范的时候讲得时间太长,然后又请了两个小朋友上来表扬,可能相对而言前面部分上得时间有点长。幼儿的注意力都有点不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之后,我自己也开始有点慌了,导致后面连要求都忘记了。

不过,最后的游戏部分还是挺成功的,孩子们都能拿着自己画的小蝌蚪听着音乐跟随教师学小蝌蚪游来游去。虽然,此次的教学活动,效果不是令我很满意,但是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这也是一大收获。

《手指》教学反思汇编15篇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并能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领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位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故事表面在写培育纯白金盏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老园丁形象。

本课的语言描写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对老奶奶美好品质的赞美暗藏在字里行间,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奶奶语言、行动的词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她为了理想,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追求、探索的美好情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绿手指不仅是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指精神的可嘉。

《手指》教学反思汇编15篇3

第一次读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是《白鹅》,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又一次拜读了《手指》一课,更领略了大师的文采,喜欢上了先生的文风。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学生也很喜欢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我采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这一环节,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细读课文,感悟写法”这个环节主要是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我采用“扶”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文章的三至五自然段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排比、比喻、拟人、设问的表达方法,并知道了为什么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就是因为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

教学至此,显然没有激发本班学生的更大的阅读兴趣,还没有拓展学生独立阅读的思维空间,留下思想,提升素养。所以紧接着,我抛出如下问题:

1.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2.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对丰子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食指,因为食指勇于探险、不怕牺牲,而且最为机敏,就象丰子恺的生活遭遇……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大拇指,因为大拇指最肯吃苦,默默奉献。丰子恺是一个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一丝不苟……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无名指和小指,因为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丰子恺很喜欢音乐……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中指,中指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学生中有的愿意做中指,有的愿意做大拇指,有的愿意做无名指和小指,这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作者的精神和人格浸润。

课后,我让学生观看《五官争功》的小品,并鼓励大家结合课文的描写,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五指争功》,更加深了 ……此处隐藏4937个字……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本文作者是丰子恺,学过了他的《白鹅》,“风趣、幽默、生动”是他的语言特点,我带领学生重温了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回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丰子恺的幽默风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感悟其中的道理。五根手指的特点比较容易把握,体会表达方法时,我抓住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并让学生找出最能反映手指特点的句段重点体会。在学习写大拇指一段时,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在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情景模拟、亲身体验的方式。尝试不用大拇指来写字、没有食指时玩翻绳游戏……尝试用不同的手指取物、拿东西,试试怎样最方便。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体会到“相帮扶住、团结共赢”的道理。

《手指》教学反思汇编15篇13

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师用书上的要求定为: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五根手指的外形及其作用,总结五指的特点;

3、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4、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在上课之初,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提出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根据教学目标在书上圈画、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以上内容。此环节进行了近十分钟。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随机抽查了学生的课本,看看学生在学过的课文上的批注情况。我看到的是每个孩子的批注不尽相同,但是,都能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于此同时,听了几个小组的发言,看到同学们基本能够做到倾听和写下自己感触较深的发言内容。

自读时间结束后,找学生将课文从头至尾再读了一遍。随机对“养尊处优”等词进行了解释。一同学查字典解释完之后,又点名将这位同学的发言重复。站起来的同学大部分能够就自己的理解解释清楚,但是我说出了我这么做的目的是检查大家的听课情况。学生们由此能将注意力再次集中一些。之后,针对四个教学目标进行汇报交流。

对于第一个目标,学生们都能够概括出来。

对于五指的作用,同学们能够从文中准确找出来。在交流的时候,提示了在举例子的时候,事例之间的标点符号是分号,感受了分号的用法。在概括特点的时候,结合各个事例,学生们基本上准确概括出来:拇指的肯吃苦、不图名利、默默奉献、实而不华;食指的机敏、爱受伤、勤奋卖力、敢于冒险、奉献;中指的虚荣、高傲等。

在本节课上,对于文章写作方法的汇报令我比较高兴。

因为在写作上,孩子的问题较大。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汇报出来举例子的写作方法;拟人的方法(张贺同学汇报。他说他发现在整篇课文中,并没有用“它”,而用的是“他”。);比喻等基本的内容。王淏明看出来了在五指的叙述中,拇指、食指、中指详写,无名指、小指是略写;高航说出了构段的方法——总分结构,并和同学们再次朗读一遍;还有王俊力汇报的谋篇方法——总分总结构,同样领着同学们再次看了一遍。然后就本单元的写作,对同学们提出了修改意见,按照这节课交流的构段与谋篇的方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对于第四个目标,孩子们轻而易举就答上来了。

在结课的时候,将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的写作手法做了比较。提出要求:将本单元的五篇课文按照特点分成两类。给了同学们30秒的时间交流,在交流完之后,找同学们汇报。叫的前两位同学——李胜宇和是苏金玉并不知道。第三位同学张淼汇报的很好。她将《匆匆》与《顶碗少年》、《文言文两则》分为一类,因为这些课文的道理和启示是通过文中的叙述总结出来的,而《桃花心木》和《手指》是在文中就有叙述的。同学们根据这个汇报,把后者涉及到道理与启示的句子齐读了一遍,大家都赞同这点。

对本次写作的修改,提出了最后的建议:看看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这样两种形式,你的道理与启示要么寓于文中,要么总结出来。

下课了,给学生们留了作业:

写给自己身边母性一封信。(算是三八节给母性的礼物。之所以不是要求写给妈妈,因为班上有些孩子的父母离异,并且不在少数。不少是与继母生活。)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从点滴小事写起。要求那位家长在后面写感想。(开学初家长会上,有些家长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孩子了解了很多,亲子沟通也好了些。趁热打铁。)

写给彭志晔一封信。(这位同学是本周二到我班的。她是我们上一届的学生,已经上初中的,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从六年再读,从她的日记中,感觉对这个集体还有些陌生,对于学习等还有些压力,希望我们的孩子以书信的形式给予她一些鼓励和支持。)

《手指》教学反思汇编15篇14

成功之处:

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其次,在品读环节,通过细读品析,着重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幽默性和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旨在渗透写作方法。最后,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写自己的某一器官,可模仿本文的写作方式。

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环节比较齐全,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只是,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不足之处:

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环节比较齐全,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只是,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改进措施:

1.大力表扬敢于质疑的孩子,让孩子们能够有意识地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拓展思维。

2.体会文本在把握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应该布局全文,不能把眼光放在一小段内容上。

《手指》教学反思汇编15篇15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揭示课题后,首先,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找出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在理解大意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具体写五个手指的姿态和性格的段落,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接着理清文章的思路,给文章分段。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等形式,体会五根手指的特点,让学生说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理解五个手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体会其写作特点。最后再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拓展环节,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写自己的某一器官,可模仿本文的写作方式。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写作方法时力度还不够,今后要加以改进;课堂气氛仍不够热烈,学生发言略显拘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留给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空间。

《《手指》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